泰國計劃下個月向飽受戰爭蹂躪的緬甸開放一條人道主義援助走廊,但這一計劃遭到了專家和救援人員的質疑。他們表示,該計劃的范圍有限,而且缺乏與少數民族武裝的接觸,這意味著它不太可能產生太大影響。
有關官員說,泰國新政府提出的這項倡議將建立一個安全區,通過美索-妙瓦底邊境口岸向流離失所的民眾提供食品和藥品。今年1月,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各國外長一致通過了這項計劃。
據聯合國估計,2021年2月的軍事政變引發了緬甸內戰,內戰期間的激烈戰斗迫使全國270多萬人逃離家園。
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的數據,截至2月19日,其中超過30.6萬名難民居住在泰國西部邊境的克倫邦和克耶邦。
根據這項倡議,泰國和緬甸紅十字會將在東盟災害管理人道主義援助協調中心的監督下運送援助物資。
泰國政府說,這條人道主義走廊最初將幫助大約2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穩定邊境貿易,并補充東盟結束敵對行動的努力。
更有野心的是,曼谷希望這將為緬甸軍政府、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和影子政府民族團結政府之間的對話奠定基礎。
但分析人士表示,這項援助計劃是否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還遠不清楚。
Kasetsart大學東南亞歷史講師Lalita Hanwong告訴BenarNews:“如果泰國真的想幫助緬甸公民,就必須與所有相關各方進行對話,包括少數民族武裝部隊和整個民間社會,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交給緬甸紅十字會。”
同時擔任泰國政府國家安全問題顧問的拉利塔說,如果泰國想為緬甸的沖突找到持久的解決方案,那么它必須做的不僅僅是在邊境地區提供短期援助。
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由民選政府中被趕下臺的成員和其他公眾人物組成,他們也對泰國的援助計劃表示懷疑。
“我們感謝泰國為幫助緬甸人民所做的努力。然而,與包括民族團結政府在內的少數民族抵抗力量進行有效合作,對于幫助那些逃離緬甸沖突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NUG新聞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告訴BenarNews。
“這是因為全國民主聯盟和民族革命力量目前控制著緬甸大約60%的地區。”
泰國與緬甸有2400公里(1491英里)的邊境線,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泰國已經在9個臨時避難所收容了9萬多名緬甸難民。
德省和湄豐順省是逃離沖突涌入泰國的緬甸人最多的兩個省,但曼谷迄今為止的反應僅限于提供臨時住所。此前,人道主義援助來自私人捐贈,而泰國政府也不時地將難民拒之國門之外,以阻止更多人到泰國尋求庇護。
泰國政府與前總理巴育·占奧差(Prayuth Chan-o-cha)領導下的緬甸軍政府保持密切關系。巴育曾是一名將軍,在2014年的軍事政變中掌權,但去年被選舉下臺。
在巴育執政的九年里,他的政府聲稱尋求和平解決邊境危機,但他的政府經常因對緬甸軍方的寬容態度而受到批評。
去年6月,巴育決定繞開東盟的五點共識,與緬甸軍方進行直接對話,這在東盟成員國之間引發了分裂。
2021年政變幾個月后達成的共識呼吁立即結束暴力;所有有關各方之間的對話;由東盟特使調解對話進程;通過東盟渠道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及歐盟特使訪問緬甸,會見有關各方。
拉利塔說:“過去,巴育將軍領導的政府和泰國安全部隊與緬甸軍方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據信,這使得泰國在采取重大行動時非常謹慎,擔心失去這種關系。”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東南亞研究助理教授Dulyapak Preecharush說,在去年9月上臺的泰國總理他威信(Srettha Thavisin)的領導下,泰國對緬甸采取了更積極、更連貫的態度。
“在上屆政府的領導下,我們缺乏戰略眼光,與印尼等地區國家相比,我們處于劣勢。”
上個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的間隙,泰國外交部長帕恩培·巴希達-努卡拉概述了援助計劃背后的理由。
他在緬甸外交對話中說:“該地區國家擔心緬甸變得越來越分裂,成為大國競爭的舞臺。”
“在我們看來,人道主義援助導致人道主義停頓和人道主義對話。”
兼任副總理的帕恩帕雷本月早些時候在訪問泰緬邊境時說,人道主義走廊還將幫助兩國人民全面恢復貿易活動。
無國界之友基金會(Friends Without Borders Foundation)的救援人員波恩蘇克·克德薩旺(Pornsuk Kerdsawang)對泰國的倡議表示歡迎,但她說,要想有意義,就必須包括結束敵對行動的條款。該基金會位于泰國靠近緬甸邊境的湄索地區。
“緬甸流離失所的原因是緬甸軍方的襲擊,特別是使用重型火炮和空襲,”她告訴BenarNews。
波恩蘇克質疑緬甸紅十字會是否能真正接觸到有需要的人,因為緬甸軍方控制了許多運送路線。
她說:“泰國能做的是與正在幫助人民的緬甸民間社會組織協商。“共同規劃和設計援助,這可能會滿足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