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民因社區與銀行未經授權批量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維權的事件,引發輿論熱議。法院一審判決涉事銀行賠償5000元,但該案暴露的“指標驅動”亂象卻遠未終結。
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也關注到了類似的現象,個人養老金制度本是國家為構建多層次養老體系推出的惠民政策,但部分銀行在執行中卻將“開戶數”異化為唯一目標。基層員工每日背負“五到十戶”的硬性指標,甚至中后臺人員也被迫“全員營銷”,導致“親戚朋友開完了,只能買指標”的荒誕現實。更有銀行與社區簽訂批量開戶協議,利用此前收集的居民信息“暗箱操作”,將儲戶變為“被動參與者”。這種“唯數據論”的考核機制,讓員工疲于應付。
一條灰色產業鏈也悄然形成:地推團隊以“開戶返現30元”“送米面糧油”為誘餌,將目標對準中老年群體和農村居民。他們以“掃碼領禮品”為幌子,誘導用戶交出身份證、銀行卡信息,甚至通過虛假承諾套取養老金賬戶的消費立減金。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非專業團隊缺乏信息保護能力,開戶截圖、身份信息在層層分包中隨意流轉,為電信詐騙、洗錢等犯罪提供了溫床。
當養老賬戶與個人信息淪為“商品”,一邊是銀行“開戶熱”的虛假繁榮,另一邊卻是“存冷”的現實困境。要扭轉亂象,必須從根源上破除“指標至上”的考核體系。監管部門已邁出關鍵一步:陜西等地明確要求銀行不得擅自調用客戶信息,并將知情權、選擇權保護納入業務流程。但更需推動銀行從“數量競爭”轉向“服務競爭”,只有真正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才能讓好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